



1、周四,上证指数报2770.74点,下跌0.64%,成交额3375.48亿。深证成指报8240.48点,上涨0.34%,成交额3654.51亿。创业板指报1589.04点,上涨1%,成交额1504.66亿。
2、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4100只个股下跌。两市成交额7030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553亿。板块方面,CPO、BC电池、减肥药、半导体等板块涨幅居前,ST板块、教育、房地产开发、石油加工等板块跌幅居前。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27.26亿元,其中沪股通净买入11.26亿元,深股通净买入16亿元。
3、周四,恒生指数涨0.52%,报15566.21点。恒生科技指数涨2%,报3065.95点。国企指数涨0.57%,报5223.48点。盘面上,互动媒体与服务、生物科技、综合电信服务、恒大系等板块涨幅居前;航空公司、电力、大数据、汽车零售等板块低迷。李宁涨超6%领涨蓝筹;荣昌生物涨12%。网络科技普涨,心动公司涨近15%,东方甄选涨近7%。南向资金净卖出13.42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沪)净卖出1.45亿港元,港股通(深)净卖出11.97亿港元。
4、截至2月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243家,当日无新增。总市值3489.46亿元,成交金额81.83亿元。
5、两市融资余额:截至1月31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7924.90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77.55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7069.3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115.99亿元;两市合计14994.2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193.54亿元。

1、经济日报:市值管理不是单纯的股价管理,更不能等同于股价上涨,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并不能一蹴而就。把市值管理和央企负责人的切身利益挂钩,激励“关键少数”重视公司价值经营的同时,还需谨防“关键少数”为冲业绩、牟取私利,通过财务造假或操纵股价进行“伪市值管理”。
2、中证报:近期,一个新的量化策略—商品期货指数增强横空出世,已经有多家中小型量化CTA管理人开始研究该策略并实盘尝试。该策略在对基准指数进行有效跟踪的基础上,通过增强策略获取超额收益,在交易方向、交易方式、资金使用等策略实现方式上,与股票指增策略有所不同。
3、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香港金管局将进一步深化试点合作。在前期参与验证机构的基础上,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近期将引入更多参与运营机构及香港本地银行。目前相关机构已基本完成准备,将分批次面向公众提供服务。
4、中上协:截至2023年底,境内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5346家,沪、深、北交所分别为2263、2844、239家。仅发A股公司5113家,仅发B股公司11家,A+B、A+H等多股份类型的公司222家。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上市公司数量前三甲。
5、财政部:今年将继续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2月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财政收入看,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将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财政收入将会继续恢复性增长。从财政支出看,将继续保持必要强度,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也将保持一定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