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二,上证指数报3007.07点,下跌1.65%,成交额4351.71亿。深证成指报9155.07点,下跌2.29%,成交额5119.58亿。创业板指报1760.20点,下跌1.97%,成交额2098.25亿。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5000只个股下跌。两市成交额9472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499亿。
2、盘面上,厨卫电器等少数板块上涨,Sora、新型工业化、旅游、教育等板块跌幅居前。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27.93亿,其中沪股通净卖出13.6亿元,深股通净卖出14.32亿元。
3、周二,恒生指数跌2.12%,报16248.97点。恒生科技指数跌3.04%,报3337.85点。国企指数跌1.92%,报5743.78点。盘面上,燃气、媒体、建筑节能、信息安全等板块涨幅居前;汽车、消费、有色股跌幅居前,舜宇光学科技跌超6%领跌蓝筹;蔚来跌超10%,小鹏汽车跌近6%。内房股冲高回落,旭辉控股集团涨超4%。南向资金净买入98.77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沪)净买入56.24亿港元,港股通(深)净买入42.53亿港元。
4、截至4月16日,北交所上市公司248家,当日无新增。总市值3245.59亿元,成交金额50.02亿元。
5、两市融资余额:截至4月15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7888.8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6.34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7031.82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19.56亿元;两市合计14920.65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25.9亿元。

1、证监会:本次退市指标调整旨在加大力度出清“僵尸空壳”、“害群之马”,并非针对“小盘股”。根据测算,沪深两市明年适用组合财务指标触及退市的公司家数预计在30家左右;明年可能触及该指标并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约100家,这些公司还有超过一年半时间来改善经营、提高质量,2025年底仍然未达标准,才会退市。市值指标方面,沪深两市当前仅4家主板公司市值低于5亿元,科创板、创业板暂无公司接近3亿元市值退市指标。
2、证监会:分红不达标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主要着眼于提升上市公司分红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重点针对有能力分红但长期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需要指出的是,ST不是退市风险警示(*ST),主要是为了提示投资者关注公司的风险。公司如仅因此原因被ST,并不会导致退市;满足一定条件后,就可以申请撤销ST。以2020-2022年度数据测算,沪深两市可能触及分红标准ST的公司数量仅80多家。
3、金融监管总局等三部门: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明确支持重点和任务目标,推动更多信贷资源支持制造业发展,持续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加强对制造业信用信息的挖掘运用,增加信用贷款投放,降低对抵质押物的依赖。
4、证券时报:2023年,A股上市公司全年开展的并购交易数量共计6325起,较2022年同期下滑约9%。虽然2023年A股并购市场多项主要指标出现大幅下滑,但是A股并购市场正朝着更加健康、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头部大市值上市公司持续担纲并购主力、产业并购主流地位愈发稳固。
5、中证报:企业分拆上市更趋理性,多家公司终止分拆上市,A股分拆上市路径选择日益多元化。与此前A股公司热衷分拆子公司至科创板、创业板等板块不同,北交所正成为上市公司分拆上市聚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