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二,上证指数报3312.56点,上涨0.49%,成交额5558.11亿。深证成指报11859.48点,下跌0.25%,成交额7687.61亿。创业板指报2421.65点,下跌0.76%,成交额3504.15亿。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两市超3500只个股下跌。两市成交额13246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716亿,续创年内新高。盘面上,贵金属、中药、国资云、中字头等板块涨幅居前,电商、钙钛矿电池、一体化压铸、固态电池等板块跌幅居前。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36.51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7.13亿元,深股通净卖出29.37亿元。
2、周二,恒生指数跌0.66%,报20274.59点。恒生科技指数跌1.61%,报4233.42点。国企指数跌0.94%,报6875.47点。蔚来跌超7%,小鹏汽车跌超6%,哔哩哔哩、长城汽车跌超5%,美团跌超4%。南向资金净买入6.51亿港元。其中,港股通(沪)净买入23.67亿港元;港股通(深)净卖出17.16亿港元。
3、截至4月4日,北交所上市公司185家,当日无新增。总市值2458.94亿元,成交金额6.56亿元。
4、两市融资余额:截至4月3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7986.1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35.81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7241.9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63.56亿元;两市合计15228.09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99.37亿元。

1、深交所:将坚持服务科技创新,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加快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建设,与上交所、北交所共同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共同建设好北京资本市场良性生态,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水平,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二季度行情徐徐展开,A股常有“四月决断”一说,即4月前后的市场表现和风格特征,往往会决定全年市场整体走向。公募认为A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长较去年出现明显改观属于确定性事件,这是公募基金二季度投资的信心基础。亦有公募指出,数字经济有望成为全年投资主线。
3、贝壳旗下房产经纪直营品牌链家,计划将除北京、上海以外的 27 座城市的直营门店转型为加盟店。该调整计划预计最快于 2023 年二季度开始,并于年底前完成。
4、去年四季度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同时新进建仓股票,只有7只。从期末持股市值角度看,持股市值最多的是永兴材料,共持有501万股,期末市值超4.6亿元。此外,凯立新材、永和股份等个股保险资金期末持股市值均超过亿元。
5、三大航空央企物流板块混改落地后,即将齐聚A股。中国国际货运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更新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国货航业绩整体呈同比下滑,2022年国货航营业收入227.85亿元,同比下降约4.9%;归母净利润为30.81亿元,同比下降28.4%。
6、4月以来,剑桥科技已累计上涨21.01%,年涨幅更是高达304.77%,全市场内仅次于中航电测。不到3个月内,股价涨逾3倍,剑桥科技的走势,让投资者想起了2018年被投资者称为“东方教主”的东方通信。截止4月4日收盘,TMT板块已有46只股年内翻番,全市场涨幅前20名的ETF几乎被AI主题包揽。业内人士认为,预计本月随着股价上涨而会出现分歧,后市个股出现分化是必然。
7、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市新股中,已有27家上市公司最新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占年内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上市首日新股破发数量达到12只,占年内上市公司总数的六分之一,以北交所和创业板公司居多。今年科创板上市次新股股价表现最好,上市以来平均收益100.49%,高于主板68.09%的平均收益。
8、据中国证券报,截至4月3日,融资余额报15229.27亿元,创2023年以来新高。3月以来融资余额增加约348.38亿元,其中电子、计算机行业均获融资净买入超13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多只大牛股获融资客青睐,三六零、紫光国微、中国移动、寒武纪-U、昆仑万维、中芯国际融资净买入额超10亿元。有券商研究员表示,结合当前经济及市场环境的改善,杠杆资金在年后接力外资的空间较足。
9、据券商中国,这两天,美股市场的AI概念股连续遭遇重挫,4月5日晚间,美股开盘后,AI概念股C3.ai股价一度大跌超15%,该股昨日更是暴跌超26%,创上市以来最大日内跌幅。回到A股市场,经过疯狂爆炒的人工智能板块,目前积累了大量获利盘,在外围市场动荡的背景下,不得不防范部分获利盘止盈抛售的风险。
10、据证券时报,由于2022年A股市场整体低迷,券商自营收入成为了拖累业绩增长的重要原因。目前已经公布年报的23家券商,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对联营/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口径计算,证券行业自营业务的投资收益整体下滑47.19%,平均下滑39.85%,有4家券商自营业务甚至出现亏损。
11、2023年以来,A股市场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发生董事长变更,一批“创二代”开始陆续进入管理层。据统计,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现任董事长为“90后”的上市公司有54家,其中,董事长为“95后”的有9家。这些90后董事长基本都是前任董事长、实控人或大股东的子女,占比超九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