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五,上证指数报3618.05点,下跌0.69%,成交额4762.61亿。深证成指报14710.33点,下跌1.03%,成交额6555.46亿。创业板指报3297.11点,下跌2.27%,成交额2534.85亿。两市合计成交11318.07亿。盘面上,中药、NFT、培育钻石、零售、食品加工制造等板块涨幅前列,盐湖提锂、电力物联网、稀土永磁、次新、汽车整车等板块跌幅居前。
2、周五,恒生指数涨0.13%,报23223.76点。国企指数跌0.03%,报8201.95点。由于圣诞假期原因,北向资金当日休市。
3、截至12月24日,北交所上市公司82家,当日新增0家。总市值2370.95亿元,成交金额12.09亿元。

1、 本周沪深两市共有86只股票面临解禁,按最新收盘价计算,合计解禁市值为1004.85亿元,环比下降5.18%。其中,上机数控(265.97亿元)、天下秀(84.85亿元)、派能科技(82.84亿元)解禁市值居前。上机数控为过去两年大牛股,累计涨幅达2010.31%。
2、 A股本周将迎来今年最后一波新股申购,共有7只新股申购。其中,宽禁带半导体衬底材料生产商天岳先进、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创耀科技值得关注。今年以来中一签可赚5万元以上“肉签”新股已达27只,其中8只为“一签赚10万”“大肉签”。
3、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202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路走来,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前景可期。他建议,从当前的国内外环境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必要研究推进国际板建设。
4、 历时近3年,《公司法(修订草案)》于近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进行了初次审议。其中,突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强化控股股东和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是此次修法一大亮点。
5、年岁交替之际,海富通、中欧、华泰柏瑞、景顺长城等多家公募基金相继发布2022年投资策略报告。尽管市场波动性可能有所加大,各家基金公司对于2022年权益市场仍持乐观态度,在结构性机会下,绿色能源与消费板块或成为两大投资主线。
6、上周机构调研公司数量共有150多家。从调研机构类型来看,证券公司调研相对最广泛,共调研120多家公司。嘉元科技成为当周调研机构数量最多的股票,合计有223家机构调研该公司。
7、 截至12月20日,今年A股市场共508家公司首发上市,筹资5273亿元,IPO数量和筹资总额皆创历史新高。其中,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股票共386只。同时,常态化退市制度的建设不断推进。沪深两市已有26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17家被强制退市,8家重组退市,1家主动退市。
8、今年以来,酒类行业主题基金六成浮亏,平均收益为-2.05%,包括张坤、刘彦春、萧楠、王宗合、冯波、焦巍等顶流明星基金管理重仓白酒基金至今仍是负收益。但年底,白酒出现了一轮上涨行情,11月中旬以来,白酒指数大涨20%。机构人士认为,明年白酒行情会比今年好。
9、知名券商首席投顾发布《2022年中国股市预测》,采用“金木水火土”理论,推论出2022年内每个月热点主题,并认为从2022年开始中国股市将经历五年牛市。
10、 恒力石化进军锂电隔膜领域,加码化工新能源材料市场。恒力石化旗下康辉新材料将引进日本芝浦机械株式会社和青岛中科华联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线共12条,年产能16亿平方米。
11、 上汽集团表示,智己L7首批200台Beta体验版正式下线交付,并同步启动全国9城“都市巡游”活动。到明年2月底,智己L7试驾车将陆续到店,3月初全面开启实车试驾。
12、 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基于云网融合、“IPv6+”等新技术,成功打造中国电信首个医疗行业切片专网,并率先在安徽实现商用,为区县医院全业务上云场景提供千兆光网大带宽切片专网服务,确保医院业务上云更安全、更稳定、更可靠。
13、 针对网友反馈模特妆容不符合大众审美并由此产生不适感,三只松鼠称深表歉意,并第一时间已进行页面替换,且已安排排查公司其他产品页面,杜绝类似情况产生。2020年6月以来三只松鼠股价持续下跌,市值蒸发超过200亿元。
14、 国元农险IPO出现新进展,证监会已接收其申请材料。国元农险是安徽省第一家地方法人保险机构,也是全国第四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目前,A股上市险企主要为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五大险企。
15、截至26日早晨,已经有18个大城市创下今冬最低气温的新低。上海、杭州、长沙等大城市首次在下半年跌入冰点,多地出现暴雪天气,并且已经影响到上市公司。碳化硅龙头露笑科技子公司光伏电站因暴雪出现坍塌,可能会对该公司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16、2021年,央企“离京”脚步明显加速,年内已有7家大型央企决定将总部迁至京外或在北京以外的地方落户。其中包括今年在京外落户的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中国星网集团、中国中化控股,以及选择外迁的中国电子、中国船舶、三峡集团。国资研究专家李锦认为,未来三年左右将成为中央企业总部的密集迁出期。
